新華網北京11月25日電(劉映)近期,胡大一教授在高鐵上救人的消息引發廣泛關注,很多人對患者很年輕就使用了支架并復發感到不解,心梗患者越來越年輕化的主要原因是什么,放支架后還很容易復發嗎?
近日,中華醫學會心血管病學分會候選主任委員葛均波院士在“心梗救治日”活動上接受新華網專訪時表示,心臟放完支架后并不意味著就可以“高枕無憂”,心臟支架只是通過暫時的“清淤”或者“架橋”,疏通了某條血管,恢復了血液供應,改善了患者的癥狀,若手術后仍不注意改變不良生活習慣,別的血管還會堵塞,心臟還會出現新的問題。
心肌梗死年輕化趨勢日益明顯
據國家心血管病中心出爐的《中國心血管病報告》顯示,目前,心血管病死亡已占城鄉居民總死亡原因的首位,今后10年心血管病患病人數仍將快速增長。
“心血管疾病大多數不是先天性的,而是生活方式不健康造成的,被稱為生活方式病,比如高血壓、血脂異常、肥胖、吸煙喝酒、作息不規律等都會給冠心病、急性心肌梗死帶來可乘之機。”葛均波說,“更讓人痛心的是,心梗年輕化趨勢越來越明顯,有的患者沒有糖尿病,沒有家族史,卻在二十幾歲時就患上急性心梗,究其原因,是因愛吸煙等不良嗜好引起的,可見保持良好的生活方式才是預防心梗的關鍵。”
而談及心梗的治療,目前心臟支架介入術是最有效的救治手段,它可使瀕臨阻塞的生命通道再次流動起生命的血液,給眾多急性心梗患者帶來“新生”。但不少患者做了心臟支架介入治療,身體狀態“穩定”了,就常常出現擅自停藥、恢復不健康生活方式等現象。
“這是一個很大的誤區。”葛均波指出,“放入支架只能表明這條血管的堵塞和狹窄問題解決了,但別的血管也可能發生堵塞和狹窄。另外,即使放入了支架,也可能再次發生狹窄,普通支架植入術后再狹窄率在6個月時為30%左右,現在臨床常用的藥物洗脫支架的再狹窄率在9個月到一年也要有5%左右。如果病變較長、血管較小或者糖尿病病人放入了多個支架,發生再狹窄的幾率還會增加。再者,手術后必須注意支架維護,要長期吃抗血小板藥,還要控制好血糖、血壓,保持良好的生活方式,否則還是容易形成血栓。”葛均波說,臨床上常會遇到一些“回爐”患者,由于術后擅自停藥,再次出現血栓,導致更嚴重的心肌梗死。
我國支架使用管理規范趨嚴
據悉,心臟支架介入技術在上世紀90年代引入中國之初,曾被醫生譽為心血管病治療史上的一場革命。而隨著國產心臟支架的問世,這種被患者稱為能夠“起死回生”的技術,在臨床上得到更為廣泛的應用。然而,在介入治療“風靡”的同時,媒體上也不時爆出有關心臟支架遭遇濫用的問題。
2011年,當時的衛生部組織修訂了《心血管疾病介入診療技術管理規范》。該規范對開展心血管病介入診療技術的醫療機構提出了基本要求:心血管疾病介入診療技術原則上只能在符合條件的三級醫院中開展,醫院需有衛生行政部門核準登記的心血管內科、心臟大血管外科或胸外科的診療科目,有血管造影室和重癥監護室等,且心血管病介入診療醫師需具備5年以上心血管疾病臨床診療工作經驗,縣級以下二級醫院暫不允許開展介入技術。
葛均波表示,他早已關注到心血管病支架適應癥掌握不妥的問題,在國家衛生計生委專門建立網站,要求所有心血管病介入醫生上報其治療病例,以對心血管病介入診療的質量進行控制。通過調查,葛均波認為,中國整體上并不存在心臟支架濫用問題,相較于其他科室和專業,心血管病支架置入由于要求每例病例都直報國家衛計委,因此被管理得更嚴密和規范,中國的心血管病介入診療工作正在往好的方向發展。
心梗救治“綠色通道”更需政府力推
“時間就是心肌,時間就是生命。”心臟病人的搶救貴在快速及時,為了使急性心肌梗死的患者能得到更快、更好的治療,1999年葛均波倡導成立了華東地區第一條24小時搶救急性心肌梗死病人的“綠色通道”,挽救了無數患者的生命。
“那時通訊系統不發達,是延誤搶救時間的最大瓶頸,只有通過‘呼機’呼叫醫護人員,而如今雖然有了便捷的通訊設備,但搶救途中因交通堵塞延誤搶救的現象卻時有發生,所以呼吁政府應盡快出臺相應法律法規,為120急救車開辟一條運輸‘綠色通道’,提高急救效率。”葛均波說。
從心梗發生到開通血管,如果在120分鐘內,絕大部分心肌可以恢復。但如果超過3個小時,可能就有50%的心肌壞死;超過6個小時,可能就有80%的心肌壞死,所以120分鐘為心梗患者搶救的最佳時間。
“之所以將‘心梗救治日’定在每年的11月20日,就是希望公眾牢記心梗急救的兩個‘120’:及時撥打120急救電話,把握黃金救治120分鐘。”葛均波說,“普及患者急救知識尤為重要,因為心梗急救的第一道關把握在患者自己手里,而這也是最關鍵的一關,一旦出現胸痛等心梗癥狀,應立刻停止任何活動,撥打120急救電話,切忌不可拖延。”
1、本網站所登載之內容,不論原創或轉載,皆以傳播傳遞信息為主,不做任何商業用途。如因作品內容、版權和其它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,請在30日內進行。
2、本網原創之作品,歡迎有共同心聲者轉載分享,并請注明出處。
※ 有關作品版權事宜請聯系:0591-87523908 郵箱:qzce@163.com